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峡,尽管寒风刺骨,却意外成为了美俄外交博弈的舞台。普京毅然同意跨越六千公里赴会,暴露出俄罗斯迫切寻求摆脱国际制裁的真实动机。而泽连斯基在言辞中“再打也没用了”股民之家,也无意间揭示了乌克兰在美俄谈判中的悲哀与无奈。
8月9日,普京出乎意料地同意了特朗普的邀请,定于15日飞赴阿拉斯加会面。这个距莫斯科六千公里的地点,离俄罗斯边境却仅仅是一条海峡之隔。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迅速辩解道:“俄美本就互为近邻!”但每个人都明白,普京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应对特朗普发出的最后通牒。与此同时,基辅传来更为压抑的声音:泽连斯基悄然承认,当前的战场僵局恐怕难以打破,唯有和谈才能找到出路。
阿拉斯加的选址透露出深刻的地缘政治意图。当特朗普在其“真实社交”平台宣布会晤地点时,他特别强调这里是“美国领土最接近俄罗斯的地方”。俄方的反应也非常迅速,乌沙科夫立即回应道:“俄美确实是近邻”,并热情邀请特朗普下次访问俄罗斯。表面上看,阿拉斯加似乎为普京提供了一个更近的出行选择,但实际上,这背后有特朗普的国内政治考量。阿拉斯加作为共和党的传统票仓,可以让特朗普展示“强硬外交”的形象,尤其是在国际事务中显得不依赖于欧洲的干预。如果选址瑞士或阿联酋,法国和德国领导人必然要求插手,而在荒凉的阿拉斯加冰原,美俄才得以独立商讨,谈判空间更大。
展开剩余80%此次会晤的时机同样微妙。就在几天前,特朗普刚刚发出了“最后通牒”,威胁若俄罗斯不实现停火,就将对其实施更为严厉的二级制裁。普京此时赴会,实际上是间接承认美国制裁的压力。通过这一“台阶”,双方都能宣称自己是赢家。普京此次爽快应约,令人震惊。今年3月特朗普提出能源停火时,普京虽然口头表示同意,但并未采取实际行动;5月美国要求全面停火时,普京更是断然拒绝。这次态度的急转,背后有三方面的压力。
首先,战场形势逐渐不利。尽管俄军仍控制乌东四州,但随着美国军事援助的恢复,爱国者导弹和F-16战机的到位,使乌军的防御能力明显增强。俄国防部报告已经指出,若要继续推进战事,需要动员15万额外兵力,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其次,制裁的压力也在加剧。特朗普的二级制裁让包括印度、土耳其在内的俄罗斯石油买家感到恐慌,7月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量骤降12%,财政赤字不断扩大。普京急需通过一次外交胜利来缓解制裁压力。
基辅的反应与半年前的态度截然不同。当时,特朗普与普京通话90分钟,泽连斯基焦急地呼吁:“特朗普何时能抽空和我谈谈?”而如今,乌克兰总统府的消息人士透露,泽连斯基私下承认:“战场上再无突破的可能。”这一转变与乌克兰的惨重损失息息相关。乌军阵亡人数已突破28万,适龄征兵人口告急。而西方的援助也在急剧减少:7月欧盟对乌的军援同比减少了60%,美国众议院搁置了600亿美元的援乌法案。北约的报告显示,现有的装备只能支撑乌克兰继续三个月的防御作战。
泽连斯基的妥协姿态已经逐渐显现。其核心智囊团队最近向媒体透露,泽连斯基目前最为关心的,是保留黑海出海口,至于顿巴斯问题,则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这一立场与俄罗斯坚持的“领土现实”渐渐重合。
在阿拉斯加的谈判桌上,几份停火方案将被摆上议程。最受关注的“韩国模式”方案提议,俄罗斯与乌克兰沿实际控制线停火,西方驻乌西部的部队负责安全保障,而被冻结的3000亿俄罗斯资产则用于乌克兰的重建。但俄罗斯对外军驻扎态度坚决反对,认为这一方案的可能性仅为15%。更可能的是“格鲁吉亚模式”,即乌东四州自治,但名义上仍为乌克兰领土,克里米亚的地位暂时搁置,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,以换取俄罗斯不再进一步向西推进。
更为危险的“以色列模式”则是低烈度冲突长期化,俄罗斯允许乌克兰接受有限的军援,但不准发动进攻,乌克兰则容忍俄罗斯继续控制其占领区。这种“冷冻式和平”可能让乌克兰变成第二个巴勒斯坦。而最糟糕的“白俄罗斯模式”,则是美国完全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,俄罗斯军队逼近基辅,迫使乌克兰签署屈辱和平协议,虽然这一方案的可能性仅为15%,但却成了泽连斯基的噩梦。
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中,欧洲领导人成了局外人。马克龙得知会晤安排后,急忙提议派代表参加,但特朗普以“阿拉斯加没有多余的座位”婉拒了。德国外交部的和平方案也未能打动美国,最终被归档为“待议”。欧洲内部的分裂使其无法在此次谈判中发挥作用。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坚持要求俄罗斯完全撤军,而法德则暗示可以接受某些领土妥协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直言不讳:“乌克兰已经打光了最后一张牌。”这些分歧使得特朗普能够绕过欧洲,直接与普京进行交易。
与此同时,欧洲对美军的军事依赖使得其在安全事务中缺乏话语权。美军驻德核武器保护伞和在波兰的导弹基地,使欧洲在面对俄罗斯时失去了主动权。当特朗普威胁削减驻军时,柏林立即软化了对俄的立场,现实的骨感让欧洲无法真正影响局势。
在这场美俄博弈中,中国的角色日益重要。俄外长拉夫罗夫上月访问北京,重点讨论乌克兰战后的重建合作。普京的特使甚至带来了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开发提案,试图以能源为筹码寻求中国的支持。中国一贯主张和平,并且始终保持建设性的中立立场,既没有像西方那样对俄罗斯施压,也没有像俄罗斯期望的那样提供武器。
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了8.3亿美元的人道援助,主要包括粮食、药品和新冠疫苗,旨在帮助乌克兰缓解民众的基本生存需求。而在欧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,中国依然保持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,确保俄罗斯民众的生存条件不至于崩溃。中国始终坚持“政治解决危机”的立场,展现出东方智慧。
当美俄在阿拉斯加争论势力范围时,中国企业则在乌克兰东部铺设光纤网络,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智能农场。战争终将结束,而民生需求将始终是最强的粘合剂。在这场看似没有赢家的战争中,真正的和平代价最终将由各方共同承担。
历史常常循环往复。七十年前,美苏在日内瓦讨论核裁军时,欧洲的命运被摆上了谈判桌;七十年后,阿拉斯加的雪地里,也埋藏着乌克兰的和平希望。真正的解法,也许不在美俄之手,唯有当民生需求成为最大共识时,战争才可能真正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